乔晓光:在世界剪纸文明的背景下重新认识中国剪纸
2015-08-19
剪纸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种类吗?当代剪纸艺术创作与传统剪纸如何共生?剪纸能否承担表达当代艺术思维的重任,能否真正进入以往属于其他主流艺术门类的公共空间,能否完成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8月19日,201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开幕当日,著名学者、艺术家乔晓光先生,携由青岛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图书《沿着河走》在上海展览中心与广大读者见面,并作“世界的剪纸与中国的剪纸世界”主题讲座。讲座上,他结合学术研究与自身的创作经历,为广大读者解答上述疑问。
乔晓光先生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初,乔晓光先生踏入民间艺术研究领域,迄今三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并深入全世界数十个国家考察民间艺术的渊源与发展脉络,先后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2001年,乔晓光接任中国民间剪纸协会第三任会长,也接过了为中国剪纸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此后历经数年不懈努力,终于在2009在国家的支持下申遗成功。中国剪纸申遗成功之后,乔晓光又带领学生开始了保护少数民族剪纸的工作,十余年来考察、记录了中国边疆地区三十多个民族的剪纸艺术,整理出一份珍贵的民族地区剪纸艺术档案——《村寨里的纸文明》,这部多达6卷的大型图书近期将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乔晓光先生是一位艺术家,在油画、国画等各领域均卓有建树,但他更为看重自己作为一个剪纸艺术家的身份。从2004年开始,他就开始探索用剪纸与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途径,先后应邀为挪威现代舞剧《寻找娜拉》、芬兰史诗《卡莱瓦拉》、美国著名小说《白鲸》等作品创作剪纸,在国际上引发极大反响。2014年11月,乔晓光应邀创作的大型剪纸艺术装置《城市之窗》亮相美国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成为中国剪纸艺术进入国际公共空间的典范之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乔晓光先生创作的“城市系列”作品之二、《上海之窗》大型剪纸艺术装置,日前已在上海亮相。
乔晓光创作的系列民间文化随笔将由青岛出版社陆续推出,目前第一部《沿着河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已先期上市,后续将陆续出版《剪纸课》、《空花》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