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囚笼里的自由之花”《布伦迪巴》亮相上海书展
2015-08-25
由“二战”时期被关押在特莱津集中营内的儿童们所创演的儿童歌剧《布伦迪巴》,首度以长篇童话的形式,呈现到读者面前。作为青岛城市传媒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的力作,“《布伦迪巴》——刘耀辉新作发布会”于8月24日下午13:00在上海书展现场第三活动区举行。著名评论家刘绪源先生作为嘉宾到场发表精彩评论,并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阅读体验。
“您相信吗?品读《布伦迪巴》,能令人听到‘灵魂拔节’的声音。”有读者读完本书后这样写道。作者刘耀辉先生介绍,《布伦迪巴》是一部既轻快又厚重的作品,成人与孩子可共同品读。前半部分《布伦迪巴》是一个美妙的童话,一个关于音乐创造奇迹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如何团结起来勇敢地反抗暴行,反对强加给自己的不公、贫困和痛苦;后半部分《囚笼里的自由之花》是深刻的人文随笔,围绕诞生于二战纳粹集中营里与本书同名的儿童歌剧及众多相关作品,讲述被囚禁、折磨甚至终被杀害的孩子与艺术家们,是如何让美与自由之花生根、发芽乃至绽放,惊艳世界,警醒后人。
《布伦迪巴》萌生于“二战”时期的特莱津集中营,是一部由囚犯在囚笼里创作、由囚犯在囚笼里上演的儿童歌剧。它的创作者汉斯• 克拉萨是一名犹太音乐家,他在特莱津集中营中创作了这部儿童歌剧,并组织孩子们成功演出了55 场。在为集中营灰暗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的同时,《布伦迪巴》歌剧本身却被死神牢牢地控制在了黑暗之中:演员阵容不得不经常更换,因为很多小演员在刚刚演过几场之后就被转送到奥斯维辛死亡营去了。而在《布伦迪巴》上演一年后,克拉萨也被转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旋即被纳粹杀害。
1992 年,儿童歌剧《布伦迪巴》被整理出版,后来被重新搬上舞台。至今,它在欧洲和美国已上演了超过100场,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2003 年,美国普利策奖得主、著名编剧托尼•库什纳和绘本大师莫里斯•桑达克合作完成了绘本《布伦迪巴》。后来,库什纳又在这部绘本的基础上对儿童歌剧《布伦迪巴》进行了改编。2006 年5月8 日和9 日,库什纳改编版《布伦迪巴》在西雅图的“音乐记忆组织”剧场上演。这场演出录制了CD 并公开出版发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本书作者刘耀辉先生表示,《布伦迪巴》之所以会紧紧地攫住他的心,是因为它折射出了大屠杀阴云笼罩下的儿童的命运。作为历史的见证,《布伦迪巴》就好比是一块活化石,曾经吸引过上万名犹太难童的目光,并深深地打动过他们。对那些曾被关押于特莱津集中营的儿童们来说,当时无论是参与演出还是观看演出,《布伦迪巴》都为他们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安慰,为他们灰暗的童年增添了一抹奇特的亮色。
“生逢浅阅读、轻阅读当道的时代,我们实有必要呼唤厚重阅读的回归。”《布伦迪巴》作者刘耀辉先生,现为青岛城市传媒数字出版中心总编辑、孔子书房出版中心总编辑,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爱考拉爱心大使。他2009年起业余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短篇小说《辣椒红了》荣获2012年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长篇小说处女作《山有扶苏》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14年4月隆重推出,被誉为“源自古典诗性文学流脉的纯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