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是怎样爱上读史记的?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青岛出版社有这样一套丛书,不仅在4月份登上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权威推荐的“中国好书”榜,更在前不久的2015年中国出版年会上荣获“2015年度中国30本好书”的重量级大奖。要知道,每年都有几十万种崭新的出版物问世,可真正能被大家铭记于心的却少之又少。能够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图书中脱颖而出,究竟是哪套好书具备这样的实力呢?
是的,这套书就是专为孩子们打造的历史知识类读物——《少年读史记》。
《少年读史记》系列丛书由台湾著名作家张嘉骅精选《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编写而成,共五册,合计60篇。主要根据《史记》的“本纪”、“世家”和“列传”的相关篇章,精选了唐尧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 用孩子的语言和现代的视角编著的儿童历史读物。自2015年2月出版以来,《少年读史记》已经累计销售超过35万册,码洋近千万元,可谓是口碑与市场双丰收。
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史书,可以明事理、开格局、增见闻、广学识……越早让孩子接触历史,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就会越深远,夯实他们一生成长的基石。但被网络、游戏、动漫、各种移动电子设备包围中长大的孩子们,似乎很难对枯燥的历史产生持续的关注力。对于《史记》这样一部用文言文写成的、文本和故事皆为繁复的文史经典巨著,如何使之变成文字简约、故事生动、深浅适度的“少年读本”,又不失它的原典风貌和文史之美,这对任何一位重述者都是种不小的考验。
那么,《少年读史记》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为此,我们采访了该书的责任编辑王龙华,请他聊聊这套书成功的秘诀。
Q&A
Q: 您觉得这套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A: 就内容而言,我感觉《少年读史记》最吸引人的主要有两点。
《少年读史记》用清新明快的儿童文学语言、现代的视角与视野,讲述了一篇篇有温度的、生动活泼的故事。这种呈现方式拉近了古代经典与现代儿童的距离。借用2015年4月荣获中国图书评论协会“中国好书”的推荐理由: “它专为孩子打造,用孩子的语言和现代的视角把艰深的古典通俗化,让历史鲜活起来,既重史事还原,又兼顾文学和人格修养,使孩子们能够较早地领略古文古史魅力,阅览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与猎猎旗幡。”
《少年读史记》里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文心”,就是再现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展现的道义和正气、史识与情怀。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可贵的风骨与品格,用作者张嘉骅自己的话说,是一种属于“大器”的东西,也是今天的少年人比较缺失,因而更需要去认识、认同、领略和拥有的东西。《少年读史记》在字里行间,在对每个人物、每段历史的分析解读中,都对这一精神内核力求完整地保留、完美地再现,从而传递一种成长的力量,希望每个少年儿童读者能从中受益,成长为“大器”。
Q: 《少年读史记》的销售成绩喜人,在营销和推广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
A: 如果说《少年读史记》的营销还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那应该是实体店面和网店之间、线上营销与线下活动良性互动的结果。在线上,我们利用微博、微信、阅读推广QQ群、豆瓣等互联网阅读推广平台宣传,开发互联网新媒体销售渠道,用“互联网+”思路拓展读者群,提高受众对《少年读史记》的关注度;在线下,我们与发行人员密切合作,请作者张嘉骅进校园办讲座,同时开展一系列编辑进校园、征文、赠阅等活动,提高了该书的知名度。在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营销不会再有“一招鲜”的机会,所有畅销图书应该都是出版前后综合营销、立体式营销的成果。
Q: 《少年读史记》着实做到了两个效益相统一,获得市场、口碑双丰收。您怎么看待它的成功?
A: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检验一套图书是否优秀的两面,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卖得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才能为人们所熟知,从而进入图书评选专家评委的视野;得到了一些奖项后,会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从而进一步提高销量。
《少年读史记》之所以能在2月份出版后,4月份就入选了2015年4月“中国好书”,并在之后的一系列图书评选中多次有所斩获,除了本身内容过硬、装帧精美,深受少年儿童读者喜爱外,其对传统文化经典《史记》的解读,顺应了当下政府和民间推广阅读,特别是推广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的大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众多的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的图书中,《少年读史记》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它独特而贴心的呈现方式、精心的板块设计、严谨的史实考证等一系列特性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