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冯老给了我一个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10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一文,收集刊登习近平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或回忆青少年时的阅读经历,或讲述对文艺的理解与思考,谈古论今,娓娓道来,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思想力量,体会到总书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文章中提到了习总书记与冯其庸先生的交往:
冯老(冯其庸)是红学家,我跟冯老结识于正定,当时我在正定当县委书记。那个时候,《红楼梦》剧组正好要搞荣国府。当时要找依据,就是为什么在正定搞?他们没有实际的荣国府、宁国府的图,但是我找到了。在哪儿找到的呢?在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有个专家叫王璞子,是正定人,我托人从他那里找到了图。再就是请冯老给了我一个为什么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见《红楼梦》剧组的时候,我说我们这儿完全有资格搞,因为曹雪芹是正定人。他们都笑了,说莫名其妙,曹雪芹怎么是正定人?我说,曹雪芹的老家是正定的,这是冯老提供的。冯老研究红学,查明了曹雪芹的身世。曹雪芹的祖先是北宋的开国大将曹彬,曹彬是真定灵寿人,真定就是现在的正定,正定府当时的范围包括河北的灵寿县,就在正定的隔壁。我就拿这个理由跟他们讲,当然也是开玩笑。我记得,我们请冯老是1983、1984年的事情,冯老那时候还英姿勃发。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斋名瓜饭楼。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
冯其庸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在中国的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学术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尤其是对《红楼梦》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2012年,冯其庸先生的作品集《瓜饭楼丛稿》由青岛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2012年1月8日,青岛出版集团在京举办“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出版座谈会”
《瓜饭楼丛稿》共35卷,1700万字,汇聚了冯其庸先生平生的学术精华。全书分为《冯其庸文集》、《冯其庸评批集》和《冯其庸辑校集》三部分。《冯其庸文集》是作者撰写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的新编结集,共16卷,其中的《中国文学史稿》、《〈精忠旗〉笺证稿》和《瓜饭楼诗词草》为首次出版。《冯其庸评批集》是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主要版本文字内容及艺术特点撰写批语、进行评述的编集,计10卷,其中的《瓜饭楼手批甲戌本〈石头记〉》、《瓜饭楼手批己卯本〈石头记〉》、《瓜饭楼手批庚辰本〈石头记〉》、《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批本为首次出版。《冯其庸辑校集》是作者从事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的结集,凡7卷,其中的《重校〈十三楼吹笛谱〉》是作者对淮海词人丁至和《十三楼吹笛谱》的校订稿,为首次出版。
《瓜饭楼丛稿》出版后,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发来贺信,称丛稿“文史哲地,诗书画曲,领域之广泛,内容之浩瀚,研究之深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赞其为“精品中的精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