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出版家周百义:青岛出版印象


作者简介

       周百义,著名出版家。

       曾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现任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红瓦白墙,海天一色,但近年来每当雨季到来,不少城市内涝之际,人们首先提到的则是由德国人负责设计的青岛城市排水设施,说什么德国人有工匠精神,敬业、严谨、百年大计等等。日前中国编辑学会十七届年会在青岛召开,我欣然前往,一为职责所在,二为见见青岛出版社的诸位同仁。近年来,青岛出版跨越发展,由胶东半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行业的翘楚,我则惦之念之,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由衷高兴。


557996223755069032_副本.jpg

中国编辑学会第17届年会近日在青岛举行。


、、关注青岛出版,始自十年前。十年前,应社里之约,我去讲了次课。主要谈畅销书,也与他们做了些交流。其实,当时他们的生活类图书,特别是饮食类图书,在全国已经有了些影响。但青岛出版社的上上下下,对我的到来都很重视。他们安排我住在八大关特色老建筑中,从孟鸣飞社长,到总经理吴宝安、时任社长助理高继民,还有总编室的美女编辑谢蔚等,都分别陪同,好像我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运似的,其实,我只不过给他们敲了一次木鱼,“经”还是要他们自己念。


688196156280634415_副本.jpg

青岛八大关风景区

图片选自《鸟瞰青岛——张岩航拍作品集》

青岛出版社出版


、、但从此我也就认识了鸣飞社长。他虽不属于山东大汉类型,但腰板直,留着一副板寸头,人干练,眼神中流泄出一道锐气。我们后来在不同的场合偶尔见了面,但也止于远远地打个招呼,他匆匆地来,匆匆地走,再未有机会深谈。但我因为那次青岛出版人的热情,窃以为就与青岛社有了某些心灵上的默契,便始终关注着他们的进步。后来总经理吴宝安因工作上的事到武汉来,我也向他打听青岛社的情况,宝安说起鸣飞社长的深谋远虑,说起班子成员的团结与努力,说起青岛社的发展战略,眉飞色舞,一种自信写在眉宇间。


、、几年后,因眼疾去青岛寻医,青岛社的同志主动帮我联系,接机,安排住宿,社里的一应领导,包括十分繁忙的鸣飞社长,也先后到医院探望。实际上我仅仅与他们是同道,仅仅给他们讲过一次课,他们对于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的热情,让我欣慰而又惶恐,也让我见识了齐鲁人,特别是青岛出版人的宅心仁厚。


、、此后,青岛社出了什么好书,获了什么奖,我都像他们社里人一样为他们高兴。我每次到外地讲课,或者与集团类的出版社老总交流, 总是介绍他们做生活类图书的经验。我分管的一家科技出版社因此也派人去取经,但回来他们告诉我“学不会”:青岛社的生活类图书定价低,定得低的原因是因为成本控制得好,因为有品牌号召力开印量大。我虽为科技社戚戚,但也暗自为青岛社高兴。此次再去青岛赴会,在机场与宝安联系,方知他已退休,此番人在京都,但他叮嘱我一定要去看看鸣飞社长,并且发来了鸣飞社长的电话号码。但我刚到青岛,即接到社里“马克先生”的电话,说当晚为我们接风。席间,见到已升任出版社总编辑的高继民,见到了去年刚接任宝安的总经理贾庆鹏,虽已逾十年,但他们对我当年到出版社讲课的事念兹在兹,美言多多。说社里得知我要参加此次年会,安排一定要好好接待我。此时,我才从继民总编辑口中得知,出版社的销售收入、利润十年来增长了12倍,去年仅出版板块,销售收入达到了6个亿。其中教育板块3个亿,少儿板块1个亿,科技板块1个亿,人文社科类1个亿。


243621364067886576_副本.jpg

青岛出版集团办公大楼

、、青岛出版上市的事我从报纸上早已获悉,他们的图书,包括鸣飞社长获国家大奖的好消息我早已分享,但我对他们近年来如此快速的发展却不知详情。回宾馆后,便在手机上搜索“青岛出版”四字,屏幕上立即跳出一个统计表,我此时方知鸣飞社长到出版社就任的十六年来,出版社的出版品种从677种累积到近6000种,出版板块的销售收入从6000万上升到6个多亿。出版社从一个单体出版机构发展成为传媒集团。出版社跨地域、跨媒体、跨所有制发展,已然形成了集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影视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出版社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作,在产业化、国际化的道路上且歌且行。目前在城市出版社中,青岛出版的各项指标排在第一名,在全国的580家出版社中,青岛出版也是名列前茅。


780243567331517863_副本.jpg

2015年9月17日,时任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惠新安为城市传媒鸣锣开市。


、、年会开幕的第一天,主持人开宗明义,从德国人设计建造的青岛地下管网谈到出版的工匠精神,强调出版人的责任与担当。这时,我倏然想到青岛的出版——在这样一个没有资源优势,没有区位优势的胶东半岛上,为什么能创造出中国出版界这样一个奇迹呢?是鸣飞先生不慕庙堂之喧赫,十六年如一日执掌青岛出版的缘故?是青岛出版人的踏实而认真,还是这片土地上,有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基因?因为这里不仅有德国人设计建造的地下管网,还诞生了海尔、双星这样知名的国际企业。当然,从我个人与他们的交往来看,敝以为,是因为他们身边有浩瀚的大海,所以既能仰望星空,又如潮汐般生生不息,紧紧地拥抱平原与高山。是因为他们紧依齐鲁大地,有着儒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有着滴水报以涌泉的中国情结。一个凡是能成就大事业的出版家,不仅要掌握工匠的“技”,还要有哲人的“道”。老子说得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我相信青岛这片土地上不仅会让人记住百年大计的地下管网,还能记住青岛出版这块精神上的高地。

(本文转载自周百义先生博客·写于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