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无不钟爱阅读。 毛泽东一生不仅酷爱读书,而且博览群书。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早年最喜欢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一直把《共产党宣言》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要的必读书目之一,不仅自己喜欢读、用心读、反复读、重点读,阅读次数超过一百遍,而且一再提醒领导干部和全党注重学习这部经典著作,目的是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并加以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最大的爱好。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文化认识的战略高度,对读书的切身践行,成为我们时代的阅读最强音与最有力引领。 习近平爱读书,至少可追溯到1969年。那年他不到16岁,在黄土高坡上,开始知青生涯,读书不辍。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讲述过他的读书故事,也每每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听者叹服。习近平总书记还号召大家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历经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我们的国家正在沿着一条从“一穷二白”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轨迹进行着伟大复兴。在由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当下,文化对国家强起来的助力变得至关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在当下,阅读已经越来越风行全国。但距离阅读成为真正的主流风潮,尚需要时日与努力。正如著名学者冯骥才所说的,“现在读书的人不少,但其中多是功利性读书,而我们需要涵养一种真正的读书之风,这种读书是源于心灵需求,源于单纯喜欢,较少功利性与目的性考虑。” 放眼世界,在那些发达富强的国家,阅读,是真正的社会主流风潮。 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在其金牌节目《奥普拉脱口秀》的读书会环节(始于1996年),曾推荐过48本书,让它们都成为了当年的畅销书,销量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前,以至于奥普拉选书的那一周,被称为书市的“奥斯卡周”。奥普拉的图书俱乐部创办第一年就推动了1200万本当代小说的销售。这样的“奥普拉效应”渗透到图书市场,深切影响了大众对畅销书的选择。 比尔·盖茨说,人和人的生命曲线是很不同的,突破人生局限的最好办法是读书。他每年要读50多本书,平均每周就要读完一本书。他每天至少拿出一个多小时来静心阅读,强调“阅读时一定要确保做到精力集中”,盖茨说,“如果读书够多,你就会发现,知识自有融会贯通之处”,通过坚持读书,他已经建起一套广泛的知识体系框架。 扎克伯格以读书来不断实现他与全世界的连接。他每两周读一本书,重点学习不同的文化、信仰、历史和科技。他点评《创新公司》一书时说,“这本书是皮克斯公司的创始人所写,讲述了他是如何建立了一种能够激发创造力的文化。我爱读这种第一手的书。想做同样事情的人们将会从这本书中大获鼓舞,希望可以将理论应用在现实中,去连接全世界!” 十几年前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一个年轻人问成为优秀投资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巴菲特的答案是,阅读,“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把奥马哈公立图书馆里能找到的投资方面的书都读完了,很多书我都读了两遍,你要把各种思想装进自己的脑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辨出哪些是合理的。一旦你这样做,就该尝试去投资了。”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都会让你感到吃惊。孩子们都调侃我说,你就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从这些富有价值的阅读箴言中,可以体味到阅读的魅力。一个人阅读之时,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全人类的智慧高地之上,想象力得以丰富,情感得以流淌,思辨力得以强化,判断力得以提升,并最终使得创造力得以永续不竭。 有阅读,就要有出版。阅读与出版惺惺相惜,是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关系。社会要阅读好书,首先需要有出版机构提供好产品。出版首先要扛起阅读的大旗,这也正是青岛出版集团被赋予的责任与担当。自青岛出版社成立以来,一代代青版人,始终践行党的出版方针,始终抱持优质出版的初心,“纳百家,为大家”,奋发有为出版高质量的图书,“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传递幸福”,服务读者,服务社会。 此番对青版优质图书加以梳理,我们更加明晰自身积累与未来目标。在过去的时光里,青岛出版集团在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沃土上,勤奋耕耘,始终注重高水平编辑团队的建设,注重高水平作者群体的构架,团结了诸如冯其庸、冯骥才、葛剑雄、李泽厚、梁晓声、王朝闻、郑云峰等一批著名专家作者,出版了一批无愧于时代的好书。在立足国内出版的基础上,青岛出版集团还放大了世界眼光,关注日本文学出版,关注 “一带一路”项目的出版,关注世界文化遗产的出版,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集团公司先后获得 “全国百佳出版单位”“中国出版政府奖集体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奖”等荣誉。 鉴往知来。此番对优质版权资源的梳理,使我们更加坚定初心,明晰抵达未来的路径。对出版从业者而言,时代从不缺好作品,独缺挖掘的能力。对优质出版资源的发掘,仅有情怀是不够的,更需要编辑队伍不断练就发现的眼睛与智慧,方可识得好作品,接得住好作品。得益于与优秀作者的交流往来、熏陶浸淫,我们的编辑队伍也在不断成长。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一家有价值的出版社,不可仅仅停留在搬运获取那些已被公认的经典书籍,更需去不断识得、发掘新时代的优质作者资源,将他们呈献给读者。也就是,要能够站在时代的高端,去高品质打造我们的出版团队,依凭我们富有情怀、富有专业素养的团队,去挖掘、去创新,不断出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引领时代的阅读产品,才是我们需要为之奋斗的未来。 “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全民阅读的风尚引领,赋予了出版业新的重大使命。阅读寄托着一个城市的梦想,文化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未来。当下,青岛正在掀起“学深圳、赶深圳”的发展热潮,大力建设国际时尚城市,青岛出版集团作为市属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正处于努力迈向国内一流现代文化企业的发展期,更应当为国际时尚城的打造增强文化助力,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青版人将秉持尊重文化、敬畏文化的本色,遵循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明确自身文化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定位,在创建一流现代文化企业目标的感召下,找出着力点,踏准时代的节奏,砥砺前行,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