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世界剪纸艺术》签约仪式在青岛出版艺术馆举行。该书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乔晓光与青岛出版社总编辑刘咏签订了出版协议。此前,青岛出版社与乔晓光先生合作的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村寨里的纸文明》(八卷本)已全部出版。双方就《村寨里的纸文明》《世界剪纸艺术》出版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座谈。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讲到:“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国是世界剪纸的故原乡,世界最早的剪纸就产生在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陕西陇县、甘肃敦煌、新疆吐鲁番地区,都有剪纸的考古实物被发掘,这些剪纸实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剪纸悠久的历史,以及至今仍活态传承的现实,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独特的纸文明现象。 两千年前,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为剪纸成为世界普遍性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在中国分布广泛,多民族传承,文化多样性丰富。剪纸作为世界非遗,不仅连接了中国境内多民族的生活习俗,也向外关联到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剪纸传统。但世界究竟有多少个国家有剪纸传统,这些传统和中国剪纸有什么关联或不同,这些问题至今仍不清楚。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剪纸的分布情况,发现世界不同国家剪纸传统的文化线索,同时与中国剪纸研究的最新成果结集出版,努力呈现一个文化多元和较完整的世界剪纸艺术面貌。我们应该把中国剪纸置身于世界剪纸的文化生态中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剪纸作为世界剪纸原乡的意义、价值和使命。 《世界剪纸艺术》图书文图并茂,是在“一带一路”文明精神的宗旨下,对世界不同国家间相同艺术类型的首次推介,也是对世界剪纸艺术领域认知的一个开端。图书不仅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不同国家的剪纸艺术,也包括了相关“丝绸之路”剪纸调查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目前中国剪纸研究的最前沿学术成果。本书对世界剪纸艺术的认知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普及意义,为广大剪纸艺术创作者与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世界剪纸领域的参照。这部图书也为世界不同国家剪纸艺术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文化多元多彩的艺术范本。 参加签约仪式和座谈会的还有青岛出版社艺术出版部负责人,《村寨里的纸文明》的责任编辑,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项目田野工作团队。
|